情弱大陸
编辑留言
名前:
メール:
URL:
留言:
博主好 关于文中提到的罗兰·巴特的「Studium」和「Punctum」,我自身对记号学了解并不深,不过文中的介绍确实让我联想到了索绪尔的ラング与パロール的概念。 「Studium」→ラング 普遍的 「Punctum」→パロール 个体的 最近的研究(或者只是我身边见到的研究),时而出现ラング文化这种说法(当然索绪尔本人并没有这么说过,而这里的ラング已经在新的文脉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就是作为我们的一种共通认识或者是共通幻想的刻板印象,比如我们提到日本人会浮现出诸如彬彬有礼,虚伪,暧昧等等印象,然而这种印象或是作为刻板印象的文化像并没有反映出任何现实,而ラング与パロール也随着时代变化反复往还,并非一成不变的构造。 不知道这种观点是否和博主的想法接近。 然而文中提到的“最终我们自命不凡自意识过剩自导自演说着以为是自我的但却是被潜移默化训练后的故事”,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不如说正好与其相反,“不是我们其实没有跳出框框,而是我们让框框成立了”。而另外,我们在表面拥有大量共通的认识,而实际上这种认识往往仅存在于个个主体当中,且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共通。这一点似乎和日常语言的暧昧性也脱不开干系,比如A说X好看,B也说X好看,表面上A与B有了一个共通认识,而实际上“好看”这个概念之于A与B也许并不是同种含义。 而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此相近,或是我们能动地去选择一个共同体并舒服地生活在那个共同体当中时,我们如何不被潜移默化。不如说我们从小受到的一切教育都是在无形中同化我们。文中提到的“被训练过的审美判断”的例子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关于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的共通的行为模式与我们所受到的训练(这应该是行动主义的)导致我们拥有“共通的逻辑”,这一点个人认为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而作为一部作品,或者单纯一句发言,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观点来讲,如果不通,那根本不能说是语言。而巧妙地利用共通的认识来激发受众对作品的共感,这不如说是一件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说是自明的事情。这和我们理解语言,并非理解个个文字单词的语义,然后来构成那句话的意思,而是我们在看到听到那句话之前已经拥有了理解那句话的可能性(相当个人观点)是可以类比的,因为能理解那句话的人一定具有和发话人相近的生活形式。 抱歉,杂乱无章随手写成的文字,请博主一笑置之。
密码:
秘密留言:
只对管理员显示
自我介绍
Author:Nanafumi_bot
诗人(笑),未来浪漫派。AFK。
类别
デタラメ(2)
マヤカシ(3)
ガラクタ(1)
ハリボテ(0)
链接
W.E.O.
JYOさん
Steam
管理页面